中国篮球:如何突破“机器人化”局限?李群观点揭示问题根源

  • Home
  • 助威创意分享
  • 中国篮球:如何突破“机器人化”局限?李群观点揭示问题根源

近年来,中国男篮的竞技水平持续下滑,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球员和教练过于墨守成规、缺乏创造性。前CBA主帅李群最近接受采访时指出,中美训练方式存在明显差距,中国篮球的发展方向出现问题,导致球员被培养得过于机械化。

不仅李群如此观点,此前CBA外援皮埃尔-杰克逊也曾在采访中表示,许多中国球员打球缺乏个人风格和创造力,表现得像机器人一样。

这些年来,中国男篮确实出现了大量固守传统的球员,这种现象部分可以追溯到本土教练的保守态度。

早在2015年,当时的首钢主帅闵鹿蕾在与大学生互动时明确表示,不希望队中出现像库里那样擅长单打和远投的球员,这种风格即便再出色也不被看好。这种观念引发了不少球迷的调侃,认为即便库里来到CBA,可能也不会有出场机会。

展开全文

这些本土教练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,使得中国篮球没有培养出像库里、欧文那样创造力极强的球员。多年来,中国后卫球员中,能够展现出一定“天马行空”风格的或许只有郭艾伦。近两个赛季崭露头角的林葳也算一个例外,但他却无缘被郭士强所重用。

因此,教练团队对球员创造力的抑制,即使国内出现了优秀的苗子,一旦进入成年队就难以保持随性和创新,很难再找到像郭艾伦这样的球员。

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男篮,女篮也有同样情况。以李月汝为例,她在欧洲联赛和WNBA的历练让她技术更加全面,从篮下进攻逐渐扩展到中距离和三分球,但如果她仍然留在国内的WCBA联赛,可能只会被定位在篮下得分的角色。

观察今年U17男篮在世界杯的表现,像张博源、李悦洲、郇斯楠这些年轻球员展现了许多灵性。特别是张博源,在对阵强大的法国队时,甚至有过一次关键时刻的绝杀。然而,即便是这样富有创造力的球员,一旦进入成年队,很可能会被本土教练培养成机器人。

如果不打破“机器人化”模式,赵维伦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警示——在夏季训练中,他被郭士强直接忽略。因此,这些本土教练如果不能改变思维方式,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,中国篮球与欧美球队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