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红拳简介
中华红拳传承人田昆先生
红拳简介
红拳最早发源于陕西关中一代,红拳雏形可追溯到周秦,据《史记.张仪传》记载:“秦人秦声,舞秦舞击缶弹筝,击膊拊髀”,红拳套路中的“放炮”、“十大响”皆有体现,红拳套路也称“击皮为鼓”,在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中唯有红拳保留着这样表现形式。
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“文武盛地”的美称,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高地。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,传承着周人的文雅,秦人的粗犷,汉人的豪迈,唐人的包容。这片厚土中孕育出汉唐盛世,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,朴实豪放的性格。“红拳”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,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。红拳文化中,包含着儒家的修德、墨家的侠义、道家的和谐、佛家的慈怀。
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,扎根于三秦故土。其内容丰富、套路繁多、技法全面,以撑补撑斩为其母、勾挂缠粘为其能、化身闪绽为其妙、钻身贴靠、腿法凌厉、刁打巧击为其法。习红拳者以德艺双馨享誉武林。被称为中国武术的活化石。
红拳立名,红拳传承人世代流传,红拳技法特点“撑斩为母”,撑、斩是战场上最常用,最简单,最直接的技法,“出手见红”、“刀刀见红”,“出手一点红”红拳因此而得名。
据传宋太祖赵匡胤随华山陈抟老祖学得关中红拳三十二势,
以后赵匡胤把所学关中紅拳在军队作为训练士兵科目,赵匡胤当了皇帝后,跟他学过关中红拳的士兵就把红拳称之为“宋太祖红拳”,由于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,自从有了宋太祖赵匡胤命名的“宋太祖红拳”后了,历史上再没有一个红拳传人敢用自己的姓氏来命名红拳了。
明代戚继光纪著《效新书.拳经捷要篇》收录了太祖红拳三十二势,训练士兵,因为红拳的撑斩之法最适合战场杀敌,如:兵器(刀、锤、鞭、锏的战场技法)如撑斩、拦斩、横斩等.南宋初年的一位红拳大师周侗,陕西潼关人,人称“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”,精通红拳“排子手”撑斩之法。周侗出游河南曾向名将岳飞传授了“陆合枪”、“红拳排子手”等武艺。
展开全文
红拳传域甚广,有豫红、陇红、川红、滇红、晋红、鲁红等,尤以关中最盛。清代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,乾隆年间千邑宋朝佐、凤翔师宝龙、耀州郭崇志、宝鸡张阳真都是当时杰出的红拳拳师。特别是道光、咸丰年间,陕西红拳不断吸取了别的拳种的实战招式,使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。其代表人物——关中四杰(三三一四)即:三原“鹞子高三”(高占魁)、临潼“黑虎”邢三(邢福科)、潼关“饿虎”苏三(苏海潮)、临潼关山“通背”李四。四人皆精于红拳,并在原红拳的基础上,形成了以盘、法、势、理俱全的红拳套路运动体系和完整的打手体系。红拳在近代传域最广,习练人数最多的就是三原的鹞子高三(高占魁)。
近代,陕西杰出人物井勿幕、胡景翼、杨虎城、杨瑞轩自幼就习练红拳,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。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、冯玉祥部队国术教官张鸣岐、西北军国术教官张汉鼎、李万福、朱耀庭、王丙南、程振荣、王福庆等均为当时著名的红拳拳师。抗战时期,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。1937年,杨杰在西安与杨瑞轩筹建陕西省国术馆,杨瑞轩任馆长、杨杰任教官。1961年,74岁高龄的杨杰,应邀出席全国武术表演,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等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。1961年,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记录了杨杰先生的红拳套路“燕青掌”、“子拳”、“子棍”“六合枪”“春秋”刀等内容。
陕西红拳包括打手对抗、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和盘、法、势、理四个方面内容,突出表现了“八字八法”的主要内容。
盘:红拳基础训练,分为软十大盘和硬十大盘功。
法:排子手、九滚十八跌、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,相辅并习,形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。
势:即套路,陕西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:红拳、花拳、炮拳、子拳、醉拳、九拳、通臂。
理:红拳的十六字诀:撑补为母、勾挂为能、化身为奇、刁打为法。
红拳的八字八法:
手法(撑、斩、勾、挂、缠、拦、沾、挎),
步法(弓、马、偷、夺、击、窜、纵、退)
棍法(封、摩、揭、挑、搬、提、裙、拦)
刀法(提、扎、砍、撩、滚、摩、擒、拿)
枪法(封、闭、捉、拿、提、掳、缠、还)
鞭法(遮、拦、踪、横、领、劈、刁、打)
以此形成了红拳体系的主要内容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